榫卯结构是古代木质器物中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生产工具等领域。其中,凸出的部分称为榫或榫头,而凹进去的部分则称为卯、榫眼或榫槽。这种结构起源于传统建筑,尤以明代技艺最为精湛。明式家具中的榫卯种类繁多,巧夺天工,木匠们根据家具不同部位灵活应用不同的榫卯结构。根据不同作用与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边与边、边与面、面与面接合的构造方法;点与点的构造方法;三种及三种以上构件相互接合的构造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榫卯及其分类说明:
企口榫:由两块厚度相同的木材拼接而成,在一侧分别开半边槽口,然后穿插搭合拼接在一起。
燕尾榫:由两个形似燕尾的梯形榫头咬合拼接而成,常用于抽屉、箱柜等。
穿带榫:安装在木板背面,既能向下拉住面板,使其稳定牢固,又能支撑木板承受压力。
明榫: 一种木工连接方式,具有榫头深而实的特点,常用于桌柜门框和桌案板面的四框。
暗榫: 一种木工连接方式,也称为半榫或闷榫,区别于明榫,其卯眼不贯通方木。
楔钉榫: 一种木工连接方式,将弧形木材截割后,两边的榫头穿插拼接,最后插入上大下小的楔钉,常用于扶手等。
挖烟袋锅榫: 一种木工连接方式,常用于官帽椅的搭脑、扶手、椅腿的接合部位。
抱肩榫: 一种木工连接方式,常用于束腰、腿足及牙条的拼接处。
插肩榫: 一种木工连接方式,常用于案类家具案板和桌腿的拼接处。
粽脚榫: 一种木工连接方式,因其外形与粽子角相似而得名,常用于柜、桌等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