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兼具官楼和居民楼特征的祠堂,祠堂屋顶形式具有相同的特征。头门、祭祀堂、卧房堂的屋顶形式有重檐和山丘,最常见的是坚硬的山顶。也有一些特殊的变化,如在屋檐的角落模仿小山的角落,在屋顶上方放置拱门,建立一个独立屋顶的崇拜亭等。也有利用悬山的特例。
因为头门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变化最大。除了门墙在屋檐下的位置不同,屋顶的形式也是相当多变的。无论明清哪个特定阶段,头门最常见的屋顶形式是硬山双坡屋顶,而明清早期的另一种常见形式是将牌坊与头门结合起来,以获得一种气势(图5-12)。顺德碧江赵大祠堂(堂,俗称华祠堂),在如意斗拱(俗称莲花坨)的支撑下,设置双檐双庙牌坊,就是一例。在东莞江边村七石黄祠堂的屋顶上还有一座单檐双庙牌坊。顺德龙江花溪茶苑陈宫寺的大门建于清中叶,是另一个有趣的做法。代替了双坡硬山的屋顶,四柱三门的牌坊直接嵌在前面。牌坊正中,四平花争,九步偷心,柱头部用鸳鸯过头。这种结合了牌坊和双坡硬山屋顶的形式,很可能包含了大门形态演化的重要线索。
清朝初年,有大型祠堂,头角模仿官署建筑在山顶四角歇息的做法,但实际上仍是坚硬的山顶,如番禺石楼大岭村仙祠(宁德堂)、沙湾六更堂等,都是在屋檐下用如意斗,通常四六跳。不管历史进程中的真实情况如何,至少在形式上,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对察院陈公祠门首形式的简化。
此外,落差屋面也用于首部闸门。修建于明末的北交陶村李大宗祠的门首屋顶高于两部分之间的屋顶,形成山形屋顶;南海沙头山南祠堂(Shannan祠堂)建于明朝嘉靖四年,现存一个人头入口。其屋顶形式在广府祠堂中极为罕见,是心中最高的屋顶。虽然是硬山,但前檐和四角模仿山的其余部分。头门的屋顶比心脏略低两倍,两端之间的屋顶略低一点。五层屋顶塌下来,当地叫五峰楼,不过是官式的。
顺德乐从沙边何氏宗祠(后本堂)建于明代,重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同治二年(1863年),是著名的宗祠。这个三合一祠堂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头门形状,可以说是龙江花溪茶园陈祠堂和北郊桃村李祠堂的结合。头门开室的屋顶比偏室高,四柱三门的牌坊直接嵌在头门前面。后侧中间的屋顶将两个屋檐向外延伸并向上翻,形成锯齿状的瀑布和钩状的屋檐的灵巧造型,这是一种展示过渡时期造型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方式。祠堂头门悬山也有特例,如番禺北亭梁祠堂。
祭祀殿通常是整个祠堂建筑中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因其规模较大,一般情况下,大多在朝前的屋脊下(檐柱与前金柱之间)有卷顶,特殊情况下会被勾搭,如沙湾的何氏大宗祠(六更堂)、南村的吴氏光堂等。带拜亭的祭祀大殿主顶与拜亭的屋顶相对分离,拜亭往往以滚棚或双檐的形式歇息在山顶。比如佛山的赵翔皇公庙祭拜亭靠滚棚歇息在山顶,顺德的长角李家庙皇家碑亭靠双檐歇息在山顶。祭祀殿和寝殿的屋顶很少采用复杂的变化,最常见的仍然是单层坚硬的山顶。这些五颜六色的屋顶做法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祠堂建筑一直在寻求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的结合,既保留了一些官式建筑的做法来表明建筑形式的相对较高,又在品位、材料、气候、施工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