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相对繁荣时期,各类建筑活动活跃,建筑类型多样,在建筑工艺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水平。不过,由于岁月流转,加上天灾人祸的不断破坏,各类建筑现存实物已经万不存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也只能是只鳞片爪,有挂一漏万或以偏概全之憾。中国古建筑类别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关隘城堡、寺庵道观、学宫书院、会馆戏台、宗祠民居、塔桥亭井、楼阁台榭、山寨村落、墓葬窑址等等几大类划分。
关隘、城堡
历代所筑主要用于军事、行政的关隘、城堡等建筑是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特别是沿海一代。除史载秦筑横浦关、湟溪关、阳山关外,至今尚有遗址可寻的还有秦汉乐昌赵佗城、东汉始兴罗围城堡等,经历代重修(重建)而保留至今的有仁化秦城、南雄梅关(关楼)等。现存梅关关楼为明清重修,扼大庾岭路隘口,为砖石结构,紧连两边陡岩,关设南北两个砖拱门,两门中间设一落闸门,上构关楼,今上层关楼已塌。历史上,韶州(曲江)城和南雄城是用兵岭南而必争的军事重镇。两城在明以前历代皆是夯筑土城,明嘉靖年间分别以砖包砌城墙,并逐步扩建,至今保存的明清南雄城正南门是今韶关地区古城门(楼)建筑的唯一实物例证.
寺庵、道观
寺庙建筑是祭祀世界日月山川先民的建筑。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文庙(如夫子庙)、武庙(如关帝庙)、泰山岱岳庙、嵩山庙、皇帝祠堂,各地还有祭祀社会(土地)、祭祀粟(农业之神)的庙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庙宇建筑的布局和原有结构与宫殿建筑相同,只是建筑体系略作简化,色彩不能更金黄。佛教寺庙和道教寺庙的建筑原则和布局与宫殿建筑相同,但规模较小,在装饰和室内装饰上有自己的宗教色彩。对称的钟楼和鼓楼建在庙宇和寺庙里;佛寺也在佛寺前修建宝塔,供奉佛教遗物,音译为“宝塔”。中国工匠利用中式凉亭建筑的框架技术建造了一座佛塔,称为中式塔,包括木塔、石塔、砖塔和铁塔。
学宫、书院
学宫和书院都是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两大教育机构。学宫属官式建筑,以文庙为主,学舍为辅,有一整套祭孔礼仪所要求的建筑;书院则是文人建筑,以学舍为主。不过学宫、书院都是庭园化,讲究环境优美,有较高建筑空间艺术要求。宋代境内最著名的书院是南雄的孔林书院和韶州的濂溪书院(后改称相江书院),后者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据载,座落于今韶关市区帽子峰山麓的相江书院建筑规制为依山势提升的中轴线布局,一正门、两仪门,右边为五开间祠堂,中间为讲堂,左右两斋为学舍,今已无存。现存清代书院建筑有乐昌紫阳、紫气书院、仁化董勤书院、始兴桂山书院等,紫阳书院为合院式,分有前楼、中厅、上房三部分,两侧还有配间。
会馆、戏台
会馆是旧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观。最早的会馆产生于北京。是北京官员为家乡在北京参加考试,在北京担任官员而设立的建筑。然后是会馆。会馆不仅是一个寻求公益的组织,也是老乡聚会讨论、宴请宾客的场所。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品市场繁荣的城镇也纷纷设立同乡或会馆。早期,会馆剧场与寺庙结合,作为乡亲们朝拜和祈求上帝的场所。后来也发展成餐厅、茶园、剧场式剧场建筑。会馆建筑作为同乡、同业聚会联络之所,具有自己特殊的空间要求与结构要求。其建筑一般较华丽,有厅、堂、门、耳房、杂房等,大者还有戏台,还附属有私塾等造福于同乡同业的福利设施。特别是京广商贸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故以各地商人为主体捐资兴建的商业会馆建筑较多。
宗祠、民居
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约束,直到明朝,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从此以后,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祀祖先的地方,到了清代,祠堂大量出现。宗族制度赋予祠堂包括祭祖在内的多种功能的要求,所以祠堂的建筑空间都较大。今韶关地区现存祠堂多为清代建筑,合院式,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前为大门,中为中厅,后为享堂,加上左右的廊庑,组成前后两进两天井的建筑组群。祠堂建筑往往倾全族之力,一般比较堂皇精致,大宗大族的祠堂多有雕梁画栋,显得气派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