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融合了许多传统建筑形式元素形成的,有少数民族家家户户居住的干栏式建筑,也有寨中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开会的鼓楼,还有桥梁的最基础部分桥基。
(1)干栏式建筑元素
干栏式建筑是指的是用木头柱子或者竹制柱子做底部结构,将建筑架起高起地面的房屋,"干栏"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擦传》,是原始居民们走出山洞,巢居之后逐渐发展而成的建筑形式,从地面最终发展成为干栏式楼居。
巢居是干栏建筑的前身,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已经没有完整模型流传下来,只能从-些存留下来的文字和壁画当中推测出栏杆建筑的原有形态,是利用天然树木作为柱子,在高度相等的大树枝上架起房屋,像鸟的巢穴一样。而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山林中走出来,在平地上建造房子的时候还是利用同样的结构,用大木头代替树木,将房子架设在空中,楼下就饲养家禽家畜,逐渐地发展成为现有的干栏建筑的维形,整个过程概括为巢居—栅居—干栏—半干栏—地面木构房屋的发展序列,少数民族居民居住的是利用杉木制作的干栏式住宅,最为显著的恃征是人住在屋子上面,家畜家禽在其下。这与气候和地形的适应性有关,环境依山傍水,依靠地形设置,其建筑的支撑体系是南方建筑常见的穿斗式,使屋顶呈现出类似歇山顶样子的偏厦,并采用重檐形式。风雨桥的桥廊与個族干栏式建筑的屋面有异曲同工么妙。在瓦的使用普及之后,干栏式建筑的屋面材料从树皮茅草变成瓦,广西的個族居住地多为季风性气候,雨水较多,为了能够保证足够的排水能力,又要保证瓦片能够牢牢地依附在屋面不易滑落,所以如個族干栏式建筑大多采用的是五分水的坡,即呈30度角。
(2)鼓楼
俗话说"有寨必有楼,有楼必有寨"。这里的楼指的就是鼓楼,鼓楼对于個族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物,只要见到了鼓楼就意味着走进了個寨的范围,可见鼓楼是個族村寨中最为明显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每一"斗"都有自己的鼓楼,是族内认同的标注,也是大家聚众议事的重要场所。鼓楼的结构形式有"抬梁穿斗混合式"与"穿斗式"两种,在广西地区常见的是穿斗式,而穿斗式又分为”中心柱型"和“非中心柱型“”两种,中心柱型的鼓楼相对于非中也柱型的鼓楼而言,造型要更为挺拔,标志性更强,为广大的個族人民所接受,流传十分广泛。广西地区基本所有的鼓楼都采用的是中心式的鼓楼。风雨桥上不同的亭子就是鼓楼形式的演变,这就是鼓楼元素在风雨桥上的应用。
中心柱型的鼓楼基本为正多迈形的,有四边形,六边形和八边形,常见的是四边形的和八边形的鼓楼,风雨桥的亭子常见的也是四角亭和八角亭,两者之间的工艺是基本相似的,不同的是风雨桥的桥亭之间多了与廊桥之间的连接的部分。原始的鼓楼是中也式的独立主柱结构,而后技术发展,鼓楼从单主柱结构发展成为多主柱结构,考虑到通行的需要,风雨桥上的亭子是多主柱结构的,留下了充足的行走空间和休息空间,是风雨桥主要的变化空间。
(3)桥梁
风雨桥是桥梁和桥屋的结合体,桥梁是其中重要的元素,广西地区风雨桥采用的桥梁形式大多为伸臂木梁桥和简支梁形式的桥梁,偶有采取石质拱桥形式的。伸臂木梁桥和简支梁形式的木制桥梁是常见的桥梁形式,此种桥梁的桥面形式采用的基本全部为木梁,故桥屋承担了保护木质桥梁的重任。
(4)组合
在风雨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种元素之间的结合,每个地方选取的元素不同,所选择的突出元素也不一样。单纯廊架型的风雨桥在小型的风雨桥上均有,廊亭式风雨桥这种组合方式常在個族的大型风雨桥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廊塔式风雨桥大多在平地地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