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是中国的十大名亭之一,也是清朝的名亭,旧时又称“江亭”(因创建人江藻而得名)。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担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内西侧创建该亭,取唐代诗人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中“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诗意,为该亭题额“陶然”。
(真正的陶然亭,网上搜的那些图片基本是陶然亭公园的其他亭子)
陶然亭建成后,江藻常邀好友来此饮酒聊天,来的人逐渐增多,小亭子不能容纳,江藻便和朋友们集资扩建,拆除亭子改建为轩,建成了如今的三间敞轩,但仍沿用“陶然亭”之名。《光绪顺天府志》载:“陶然亭,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监督厂事江藻建。亭坐对西山,莲花亭亭,阴晴万态,亭之下菰蒲十倾,新水浅绿,凉风拂之,坐卧皆爽,软红尘中清凉世界也。”
如今,陶然亭东面外檐下的黑底金字的匾额是齐白石题写的“陶然亭”,两旁抱柱上的楹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为翁方纲所撰,翁同龢书写。亭东侧内檐下的抱柱上朝西悬挂“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是康熙十八年进士沈东田所撰,现代书法家康雍书写。亭西侧的内檐下朝东悬挂木纹底金字的“陶然”二字匾额,为江藻书写,署“康熙乙亥仲夏,汉阳江藻题并书”;两旁抱柱上朝东悬挂楹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是林则徐所撰,黄苗子重写。亭梁上有苏式彩绘:采菊图、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亭内两侧的墙上还有很多石刻。陶然亭的墙壁间嵌有石刻4方:南壁东为江藻撰文并书丹的《陶然吟引并跋》刻石及其族兄江皋撰文并书丹的《陶然亭记》刻石,江藻自题陶然亭诗中的后两句是:“愧吾不是丹青手,写出秋声夜听图。”南壁西为谭嗣同书《城南思旧铭并叙》刻石及王昶的《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刻石。北壁为彭八百的《水仙花图》4幅。陶然亭西面外檐下悬挂采自郭沫若题写的“陶然亭公园”中的“陶然亭”三字匾额,落款“郭沫若”。两侧对联为“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
乾隆三十九年至乾隆四十二年,王昌、钱坫、徐树水、金耀、张彤、王符、胡元进邀请朱军在陶然亭聚会。王昶写的《陶然亭小集诗》,是他儿子王用隶书写的,陶然亭壁上嵌有石刻。文革期间,石雕被砸成两截。陶然亭公园为了恢复旧址,根据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原始拓片重新刻石,嵌在陶然亭南墙上。
翁方纲在京期间,随黄景仁游历陶然亭、瑶台,为陶然亭写下对联“雁藏古寺无人来,榻倚深堂月”。今天陶然亭前的抱柱上挂着这副对联,但不是翁方纲的原作,而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贝茨净明庵住持请翁同龢补书。
1811年,林则徐第三次进京考试,被授予翰林学士庶吉士。1814年,林则徐派国家历史博物馆助理。1814年至1819年,林则徐多次参加陶澍等人组织的宣南诗社活动。宣南诗社多活跃在陶然亭,可以推断林则徐应该去过陶然亭多次。1821年,因为父亲病重,林则徐辞职回老家。1822年,林则徐去北京补官。在京等候圣旨的时候,林则徐来到宣南诗社经常聚会的陶然亭,写下了公认的陶然亭第一联:“文好像开了三条道,与阿弥陀佛同享一个龛。”今天陶然亭挂的对联,已不是林则徐的原作,而是黄苗子的补充之作。
陶然亭公园有东湖、西湖和南湖,分别由斜湖桥、玉红桥和云安桥横跨。三湖环抱,西南角露台有贝茨庵和陶然亭,北有秋瑾码头,东南有岩头山。这两座小山与贝茨修女院耸立在一起。秋瑾码头顶上有秋瑾亭,是花仙寺所在地。秋瑾亭南面山麓有“玫瑰山”,是香冢、鹦鹉冢和赛金花墓的所在地。在秋瑾亭北麓的松林里,有高、石萍梅的墓。岩头山顶上有崔兰亭,与秋瑾亭相对。崔兰馆西南有城光馆,崔兰馆北有长青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