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组成的村落布局严谨,建筑格局紧凑而精细。建筑风格统一而鲜明,文化底蕴悠久而深厚,建筑装饰丰富而独特,施工技艺高超。到目前为止,有92个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村落和建筑。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徽州人在200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建造传统民居的技巧。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榫卯木构件为组合方式,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加工手段。
个体动态展示:马头墙
徽州民居高耸的马头墙,既是徽州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徽州建筑特有的“身份证”。惠州地势狭窄,房屋连绵,多为木质,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徽县知府贺军德行铭文中记载的明弘治年间的一次火灾。当时徽州知府何新提议用青砖筑起“火墙”,防止火势蔓延到周边地区。这种“火墙”位于相连房屋的隔墙之间,比屋顶高几尺,形状酷似高高扬起的马头,故称“马头墙”或“堤上墙”。至此,“马头墙”成了徽州建筑的“标准”,也成了徽州建筑的文化“图腾”。
从远处看,徽州古民居通常是融为一体的,封闭的高墙,“马头墙”以白为底,黑瓦为顶,许多“马头”翘起,墙壁和马头高低进退,层层错落有致。白马黑色鬃毛,头高,有活力,在高高的、静止的墙壁上,有一种动来动去的美感。从近处看,从三折四折到五岳之气,从封斗、朝娃到鸟尾、坐亲,徽州古民居建筑中的各种马头墙,都体现着建设者的美好愿望。以黑白为主色调,表现出清晰、简约、典雅的艺术风格;以高大帅气为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了徽州人“率先垂范”,大有长进的远大志向;以精致为主要风格,勾勒出徽州人细致的风格,是发现和了解徽州文化之美的窗口。
整体静态展示:粉墙、瓷砖
黑瓦白墙是徽州古民居的突出印象。从美学角度来说,徽州山峦起伏,植被丰富,徽州人注重居住环境的风水。大部分民居村落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白墙瓦,小桥流水,马头墙连着大面积的留白,就像白宣纸上的一点墨水,像一幅静止的水墨画却充满了水墨意境。据《晋书》记载,徽州人经常外出经商。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徽商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更具包容性。这体现在徽州古民居院落的设计中,融合了自然科学、审美艺术、文化素养等成分。比如庭院多以天井为中心,房子高,井深,厅堂多,集石雕、木雕、砖雕于一体,气势恢宏。通过镂空的石雕或木雕门窗,庭院中精心培育的树木花草随处可见。整个建筑动静结合,节奏感很强。
徽派古民居另一个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干净利落,在居住小区的整体规划、平面、空间处理上充分运用建筑手法,将有限的空间视觉上向外围、向上拓展放大。尤其是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几乎都运用了建筑雕塑的艺术,达到了窄而通透、窄而明亮的特殊效果。身处任何一座老房子的庭院,都会给人一种充分利用空间,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文化艺术极致之美的特殊感受,以及“小空间成就大世界”的赞叹,这也是中外建筑界对徽派古民居的制作技艺和审美品格的高度认可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