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典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相对稳定的传统结构样式和意味深远的装饰图案。从民舍到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雏形,到近代穷极奢华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并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而屋顶的特殊轮廓和图案,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屋顶除了有造型奇特的吻兽,更有丰富多彩的油饰彩画。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讲究的是“雕梁画栋”,所以建筑上所用的色彩和装饰非常丰富。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朱红颜料装饰墙壁。据历史记载,秦时咸阳宫就曾经“木衣娣绣,土被朱紫”。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渐趋成熟的时期,建筑彩画随之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宋代《营造法式》第十四卷“彩画作制度”,详细记述了当时北宋建筑彩画的构图、题材、图案等。根据色彩和纹样的不同,《营造法式》中将彩画主要分为五利‘: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月一粉刷饰。其中五彩遍装是宋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最富丽的彩绘样式,以朱、青、绿三色为主,建筑的每一个可见构件都施彩画;而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则是两种以青绿为主要颜色的彩画,前者的等级较高,常用花纹、琐纹图案,而后者的图样是以构件外棱为基线,按外棱的形状作多条平行于外棱的宽带,这两种彩画整体效果清幽淡雅,一改中国传统彩面以朱红暖色为卜的特征,开启了明清以青绿为主彩画的转变。明清建筑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彩画进入一个程式化、规格化的时期;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征集全国的工匠十儿万人营建紫禁城,据明代《会典》记载.仅当时来京的油花匠就有六千余人,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建筑彩画的融合,发展形成官式风格。清代彩绘则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一整套彩画构圈、色彩、图案、丁艺技法及等级制度与施工规范。清代官式建筑彩绘主要有三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其应用范围同样受到封建的等级制的限制,譬如:和玺彩画只能用于寓殿、坛庙等高级的官式建筑上,苏式彩画多用于皇家范围和官吏的住宅。十庶民百姓的住宅,只准许油漆门窗,不许施以彩画。在建筑上施用彩绘的做法不仅为统治者的宫殿建筑所必备,同时也渗透到民间,如各地的寺院庙观、牌坊以及民居上都有相对的遗迹可供查考。彩绘在建筑上所施加的部位多为梁柱和墙壁。因为是木结构,这种彩绘图案除了装饰的作用以外,甚至兼有防腐的功能。墙壁上的装饰以壁画为多,而梁柱上的装饰则主要是各种花草纹样,如卷草纹、宝相花和其他各种吉祥图案。这些装饰纹样,构图灵活,色彩丰富,大大增强了建筑的魅力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在宋代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就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传统油饰彩画是古建筑遗产中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艺术上卓有成就的亮点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弗莱彻建筑史》对明清建筑五大特征的归纳中,就包括了彩绘。伊东忠太甚至提出,“中国之建筑,乃色彩之建筑也。若从中国建筑中除去其色彩,则所存者等于死灰矣”。此言虽有些极端、片面,但足见中国传统彩画在国外学者眼中的重要性。所以说彩绘是古建的最华丽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