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一直以其特殊的形式被记录和回忆,虽然亭子造型简单,但其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却深远流长,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蕴之后,亭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在作为山水文化的象征和点缀的同时,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早在我国古代,众多文人学士就将亭台楼阁作为写作题材的重要部分,并且创作出许多传达诵千古的名篇绝章,其中如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喜雨亭记》,明归有光的《沧浪亭记》等,都以小见大因人带事,将对国家民生之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渗透到一亭一景的描绘之中。如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亭已经成为山水园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追溯我国亭文化的起源可至先秦时期,不过在先秦和汉末时期所说之亭大多是有许多房间或是成组的建筑,和后世所说园林之亭有很大的区别。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形式才得到了延伸,拥有了观景的功能。亭真正开始出现于名胜、园林等处,则是在隋唐期间,在隋扬帝西苑中的逍遥亭即是现存的名亭之一,有语云“四面合成,其结构精美,可谓冠绝古今”,在此时亭的形式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至唐代时期,我国经济和文化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代,古亭的发展和形式随着园林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解放。唐朝之后,随着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被北宋结束,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事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此时涌现的名亭即有徐州云龙山放鹤亭、滁县醉翁亭、苏州沧浪亭等。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亭发展的全盛时期,在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中说:“从宋代到清雍正年间,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前期,成熟前期意味着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而我国现存的园林,几乎都是明清时代的遗存,“亭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巅峰状态。此时的亭类型更为丰富,形态多姿,地区差异更加明显,北方亭华丽、雄浑、持重,南方亭素雅、轻巧、秀丽,亭平面形式更加丰富,屋顶造型多样,基址选择也达到了奇巧的程度,此时关于园林及建筑的论著也大量涌现,如《园冶》、《营造法源》等,尤其是《园冶》一书中有关亭的论述已经集历代建亭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