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古典园林大体分为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文人园林等,北方园林因为大都为古代皇室贵族所用,故主要的设计与建造特征为气势宏大、规模庞大,比较有名的代表为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负盛名的江南文人园林,其规模普遍不大、设计理念完整、情趣十足、设计细节精致丰富、富含丰富的文化与历史沉淀。江南文人园林中的精品大都集中在苏州扬州等地,尤以苏州的网师园、留园、拙政园等为典型代表。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风格迥异,各自特点鲜明,建造思路与设计目的也大相径庭,但不管是小规模的江南文人园林,还是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在其设计中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致力于营造中国传统哲学中所提倡的“内敛、含蓄、格物、寓意”之美,通过对于景观的营造和对景观小品的设计,以达到“寄情于景,师法造化”的与自然融合之境界,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终极目标和艺术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建造也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中得到了丰富的文化基础,而历朝历代的艺术家、文人墨客和众多在历史中不知名的优秀匠人们,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积淀和美学理念完美地应用到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与设计中。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亭子的营造与价值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古代设计者使用了大量的自然建筑和景物,或者凭借山水原有的形状以及利用人工进行假山营造等手法,根据自然环境及观景顺序,对不同建筑小品进行精心的建设及布置,例如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建筑的存在使园林更富审美层次感,也增添了园林的赏玩情趣。亭子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一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广为使用。
在《营造法式》中,记载着我国古代园林中造亭的整体造型概要,一个完整的亭子包括顶、柱、身、梁以及台基等重要的结构部分。亭子的柱身设计讲求空灵;亭顶设计样式多变,以角、壑、斛为主要形式要素。顶、柱、台基三个重要部件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实际环境需要以及造景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行确定,要结合园林的特定地理与自然环境,与园林整体建造相协调。亭子在具备游玩、嬉戏、休憩的功能性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精致之美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审美感受。此外,在园林中重视文化元素的营造,以亭台楼榭等景观元素为载体,大量使用各种诗文、书法、匾额、楹联、篆刻、碑刻、字画等元素,穿插极具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的神话传说、文史典故等。如此种种,也给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许多情趣细节与文化韵味。徜徉其中,就如同在广阔无垠的文化海洋与历史典故中游走,如同与古代的文人墨客交流与沟通,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每一处设计细节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设计者的用心与随处俯拾可得的厚重历史感与文化感。同时丰富的文化细节,以及完美的环境设计相得益彰,完美地体现了“天人一体”的设计理念。此外,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大量使用了花、草、树木、山石、水池等造景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放置,利用亭子进行巧妙串联,进而使得局部小环境中体现出一种“停走行留,处处皆景”的耽美气息。如此种种,方才有了集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于大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精品。中国古典园林重视自然之美的创造,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求自然美,并在建造园林时,结合环境,通过对于亭台楼榭等建筑小品与造园元素的合理利用,营造诗情画意的场所氛围,并追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舒适环境,在有限的环境中,营造出无限的中国式“田园梦”,以达到“返璞归真”的东方式美学效果。可以说,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营造过程中,亭子作为主要的人工造景元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造景作用。
苏州园林中的移步换景亭设计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南北方都不乏精品。但论其精致之美与所蕴含的文化厚度,苏州古典园林当为其中翘楚,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作品。苏州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之地,自古为中华腹地的“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江南地区民间自明清起便极其重视文化教育,历朝历代名人雅士层出不穷,文人墨客汇集此地,文化积淀深厚,名人名家灿若星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南地区集中出现了大批量的文人私家园林,尤以苏州最为集中,至今存世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所以苏州又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
苏州古典园林绝大部分为文人墨客的私家园林,有“苏州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品,同时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营造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五代时期才初步成型,于宋代方成规模,到明清时期,苏州的文人们大都热衷于园林的营造,出现了苏州园林的盛世,此时的苏州园林最为繁华、集中;到清朝后期,面积不大的苏州市区内集中了大约一百八十处园林,成为当时颓废的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时至今日,苏州城区内留存的园林大概还有六十处,但开放园林景点只有十九处,其中留园、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等最为著名。苏州古典园林在我国乃至世界园林建造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而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元素运用,在整个园林的设计与营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设计组成部分。在苏州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中,自古就保留有移步换景的习惯与做法,移步换景的效果营造,自然离不开园林中的亭元素。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元素大都应用在园林的假山、水、林、石、径周边或放置在其他主体建筑附近,其大部分建造在特定观景角度或主要观景位置,是园林中重要的造景手段。不但起到遮阴、防雨防晒、休栖、游赏等实用功能,还将景观空间隔离开来,营造出丰富的多层次观景效果,在园林设计中达到移步换景的造景效果。在园林中,无论从哪个方位欣赏亭子,都能够给观众留下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建筑形态。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元素主要有单体型、组合型和廊墙组合型等,单体形态有伞、方形、圆等样式;此外还有组合形状的亭元素,如双圆形亭、双六角形亭等。
苏州古典园林中亭子的形态特别多样、体量大都比较小巧、大部分亭子结构都是四面凌空、玲珑剔透,其整体造型非常优美,重视弧线与直线的交相呼应,讲求“曲直延伸”的空间之美,具有丰富彩、千姿百态以及气象万千等形式特点,同时亭子中大都使用大量的书文字画加以点缀,使得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子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魅力。总体来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元素有着轻巧、空灵、布置合理的造景设计特点。形态众多,样式多变,组合丰富,是园林中营造移步换景效果的重要元素。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移步换景亭也不乏典范之作。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绣绮亭,造型秀雅端庄,亭子四方立角,其亭角微微翘,弧线舒缓,形态优雅,造型流畅。绣绮亭的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科学合理,完全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中淡雅的小筑之美。站在绣绮亭之中,能够观赏到园内主要景观带的全部景色,同时绣绮亭在叠山脚前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亭前有水,又得到了倒影成趣的景色,亭旁有竹林,更增加了其空间的精致乐趣,在小小的空间中集中体现了整个园林的美感缩影。再比如拙政园中著名的“荷风四面亭”,营造位置在园林中荷花池的小岛上,六角飞举,外形秀美。亭的名字由荷池而得。环亭四面皆水,每逢盛夏,池中的荷花亭亭玉立,河岸上的柳枝轻垂于畔,微风起时,淡淡荷香沁人心脾,故由此得名。该亭设六角,其内空间开敞,亭子中央立一主柱,上书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极其应景。特别是对联中的“壁”字用得非常好,荷风四面亭是拙政园中空间最开敞的建筑物,其中视线开阔,空透明亮,河岸垂柳茂盛,四面芙蓉花拥挤着开放,与池中荷花散落星布之景相对应,在亭中向任何方向观赏,各方景致既自具特点,又相映成趣,成为聚落有序,疏密有致的绝佳观景点。
在苏州网师园中的移步换景亭,是一组以角亭为组合形态的元素,在亭与亭之间利用台阶、步道、小径等元素穿联,同时在四周以山墙、假山、漏窗、竹林等元素有意遮蔽,整体造型以优雅的大弧线穿插在园中,在其中行走时,不自觉地顺应造景设计的路线安排,兜兜转转间,通过遮蔽、引导、借景、框景等手法,让园林中的山水景色,或局部或整体,或立体或平面地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形成一幅精致细腻而不失大气整体的古典园林画卷,其设计的立意之精巧,移步换景手法应用的精纯熟练,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
苏州园林中的清代名园——“留园”,以其设计精巧与造景华丽驰名中外,闻名遐迩。园中的亭子也是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构筑高雅。四方“濠濮亭”,位于一泓碧水之中的曲桥东端,游人漫步亭畔,春天烂漫的紫藤花,夏日满池的荷花香,最是可人。而要论档次及文化品位,当是位于冠云峰西边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亭中有楠木屏风六扇,雕刻多种花卉走兽,技艺精湛,春日静坐其中,尽享四面来风,初春暖阳;夏秋日栖于亭中,可阅繁花似锦,避酷热暑气;冬日端坐于此亭中,赏雪雨萧瑟,梅花绽放之美景,热一壶好酒,静待有晴之佳日,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此亭虽然名字听起来很雅致,文字也很长,但是其中文化含量极高。“佳晴”一词,取范成大诗句:“佳晴有新课”;喜雨一词,取《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一词,又见王羲之帖:《快雪时晴帖》。此亭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故名。可见构筑意境的匠心独具。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世界造园艺术的精品,更承载着我国古代深厚的文化审美理念,其中对于亭元素的巧妙设计与应用,更值得我们今日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借鉴与学习。亭元素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应用中,不仅作为一种设计要素存在,也具备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与造景作用,其造型多变,结构巧妙,应用广泛,尤其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建筑中,更是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承载体出现。作为当代的设计工作者,研究亭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中亭元素与传统文化、造景手法的综合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造园设计的需求,利用好亭元素的设计手段,不仅能够提升景观设计的造景效果,也能够满足景观设计中客观存在的具体功能需求,对现代造园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有着巨大的设计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