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的雕刻首先是横梁,梁架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单体建筑中的结构方式一般是先在垂直立柱上设置梁枋,圈制出“间架”,在主梁之上通过瓜柱筑起层层短梁来支撑檩条,檩条贯通“间架”的两端,从梁架顶部以次降至檐枋,最后檩条之上设椽,这样就完成了整栋房屋的构架。中国建筑以木为主的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特点,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梁是建筑中架设于立柱之上的横跨构件,它承受着上部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关键的部分。清代将与房屋正面垂直方向的称为“梁”,平行方向的称为“枋”,但并不绝对,一般通称为“梁枋”。梁的长度取决于木材的长短与所承受的力度,同时它也决定着建筑物开间的进深。梁的截面多为矩形,也有圆形和方形等。宋代建筑中大梁截面一般为矩形,高宽比为三比二;明清时期接近于一比一,近似于方形。江南民居及园林建筑也有以圆木为梁的。梁在传统建筑中是一个大的门类,根据其位置、功能、形制等,可以分为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骑门梁、月梁、单步梁、双步梁、抱头梁、桃尖梁、扒梁、抹角梁、太平梁等30余种。如五架梁,即其上承负五根檩条,两端接设于前后金柱上,由海眼与柱子馒头桦相交,梁背上设瓜柱眼承接其上瓜柱。横跨在厅堂中央明间的梁,称为“骑门梁”。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将端头做成桃形的梁,称为“桃尖梁”,它位于檐柱与金柱之间,相当于小式抱头梁位置。
在小式大木作建筑构架中,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叫作“抱头梁”,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太平梁一般用在虎殿顶建筑中。当庄殿顶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时,由于两山向外推出,脊檩要随之加长,那么其两端便悬空于梁架之外了。为了安全与牢固起见,必须要在脊檩下而加一些承重件,这里的承重件一般就是一梁一柱,这里的柱称为“雷公柱”,而梁就是“太平梁”。
元宝梁是徽州地区古民居中的特有装饰,它主要应用在当地民居天井后侧的堂屋中,因为这种梁的形状略似元宝,所以得名“元宝梁”。元宝梁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而没有什么承重作用,表现如意、吉祥或是富贵。
在建筑屋顶上的垂脊处,也就是屋顶的正面和侧面相接处,最下面一架斜置并伸出柱子之外的梁,叫作“角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层,其中下层梁在宋式建筑中称为“大角梁”,在清式建筑中称为“老角梁”。老角梁上面,即角梁的上层梁为“仔角梁”,也称“子角梁”。
月梁由平直的木材加工而成,弯曲上拱形如弯月,不仅在力学上增强了梁的承重能力,而且还打破了直梁的单调感,丰富了视觉上的美感。梁部的雕刻多集中于梁枋的中央与两端,采用浮雕、采地雕、线雕等,题材包括人物故事、生活场景、花草鸟雀、祥禽瑞兽、建筑房舍等,有的保持原木本色,有的雕刻后设色沥金。
安徽珍县宏村被赞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承志堂位于宏村水坝,始建于清咸丰五年,是一幢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建筑。承志堂前堂长约两米的骑门梁雕刻“唐肃宗妾官图”。雕有30多个官员分别围着四张八仙桌,正在弹琴、弈棋、读书、作画,场面热闹,右侧一佣人正扇炉烧水,茶壶还冒着热气;左侧一人正为另一人掏耳,神态惟妙惟肖。宏村承志堂前堂两厢骑门大梁雕“九世同居图”左右呼应。此为习武场面,与对面厢房骑门梁浮雕“品画”遥遥相对。
1.安徽珍县宏村承志堂前堂的骑门梁雕刻“唐肃宗妾官图”,雕有30多个官员,神态惟妙惟肖。
2.宏村承志堂前堂两厢骑门大梁雕“九世同居图”左右呼应。此为习武场面,与对面厢房骑门梁浮雕“品画”遥遥相对。
浙江兰溪诸葛长乐村丞相祠堂享堂梁架。脊镶两侧雕饰繁密的“山雾云”与三架梁融为一体,粗大拐子纹样似为松鹰、狮子狗纹样,莲花柁墩上承瓜柱雕刻有九狮图,意为宗族繁昌、世世兴旺。形象繁褥,工艺精湛。浙江兰澳某古民居梁架,上部“猫梁”弓背相连,极力弯曲,下部月梁简洁粗壮,梁端为较深“龙须”线刻,梁托雕花与月梁相比小巧精致。
青龙古寺门厅上部的梁架及童柱、柁墩、山雾云,全部作综合的雕刻处理,基本上被天界众神群像所覆盖。梁托则为风托莲花图案,层层相全、结构复杂,令人赞叹。
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大宗祠是一座曾遭破坏、被人遗忘的清代宗祠。宗祠的梁枋雕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三帝出巡”等气势磅礴的图案,人物花草浮雕丁头拱,造型精致。
湖南岳阳县张谷英村,古老井院式民居中一件精美的“凤穿牡丹”梁托,凤凰展翅在花间翱翔,牡丹枝叶纹理清晰,纹样穿插有序,整体形象玲珑别致。
1.抱头梁。
2.挑尖梁,主要起连接作用。
3.太平梁,一般用在虎殿顶建筑中。
4.元宝梁,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而没有什么承重作用。
5.角梁,一般有上下两层,下层为“大角梁”,上层为“仔角梁”,也称“子角梁”。
木结构雕刻其次是檩,檩是建筑中架设于两幅梁枋之上承载椽子的圆木,也称“檩条”或“檩子”。檩也称“桁”,或合二为一称“桁檩”,在古代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一般称为“桁”,而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则称为“檩”。很多地方,把檩也统称为“梁”。一座建筑有很多根檩条,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分脊檩、金檩、檐檩等。建筑中脊部的檩条称为“脊檩”,在传统房屋施工中,安装脊檩是大木结构的最后工序,象征着房屋结构即将完成,因此很多地方都有“上梁”的传统:挑选黄道吉日,给脊檩披挂红绸、书写年月,燃放鞭炮、分撒糖果、唱上梁歌等。檐檩是位于屋檐下、檐柱之上的檩条,起到承挑屋檐的作用。正搭交桁檩,是按90度直角搭制的檩条,分为做桦子的搭角檩和不做桦、截成45度斜头对交的合角檩。在多角攒尖顶式建筑,如四角亭、五角亭、六角亭、八角亭中,按形制不同,檩条以120度、135度或其他角度不等来搭置,称“斜搭交桁檩”。圆形或扇形的建筑中,每一开间的檩都呈弧形,称“弧形檩”。另外,檩有出山与不出山两种,出山即檩条的两端不包砌于山墙内,而是伸出山墙之外,称为“出梢”(出际),悬山建筑便属于此类。檩部的雕刻面积相对狭小,内容多是花卉草虫等程式化的吉祥符号等。
古代木结构建筑,两层梁之间的短柱或垫木称为“柁墩”,而宋元则根据它的骆驼背外形,称为“驼峰”。在各地还有地方叫法,如在徽州一带,因其外形,俗称“元宝”。它是梁架部位的重点装饰。
湖南衡山南岳大庙始建于隋朝,其圣帝服轩廊扁作梁,上绘海水云龙,十分夸张。花篮式柁墩以圆雕写实为主,结合多种胜刻手法,饰以彩漆,精巧别致。寺庙整体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枋与梁一样是置于柱间或柱顶的横木,和梁所处的高度相差不多。不过,其走向上差别较大:梁是置于前后金柱或是置于金柱与檐柱之间的横木,而枋是置于檐柱与檐柱,或是金柱与金柱,或是脊柱与脊柱之间的横木。简单地说,大多数的梁是与建筑的横断而方向一致的,而枋则主要与建筑的正立面方向一致。枋因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额枋、金枋、脊枋等。
1.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大宗祠梁枋雕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三帝出巡”等气势磅礴的图案,造型精致。
2.湖南岳阳县张谷英村民居中精美的“凤穿牡丹”梁托,纹样穿插有序,整体形象玲珑别致。
3.山陕甘会馆大殿额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