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徽派古建筑?徽州建筑源于古徽州,徽州是北宋宣和三年辛丑(1121)从隋、唐以来的款州新安郡改名而来,元为徽州路,明清为徽州府,下属款、黯、休宁、祁门、绩溪、婴源六县。徽州的基本属地,在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处原始江南古陆。它位于江南吴楚文化区的闽浙山地和楚文化区的江湖山地之结合部;徽州的新安江、龙田河水系下汇钱塘,徽州的婴江、间江西入都阳湖,世称徽州“吴头楚尾”,是“吴楚分源”之地。川 徽派古建筑以平面规整的三合院为基本形式,为倒置的凹字型,即正房为三间两层楼式形制,左右带厢房者,称“一明两暗”,无厢房者称“明三间”,前面为高墙封护,四周围以高墙,正房前形成进深较浅的窄条形天井,起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正房下层堂屋为敞厅式,作为日常起居之所,左右间为卧房,上层当心间明代为祖堂奉祖先牌位,岁日祭祀,两侧厢房较为狭窄,作为储藏或交通之用;楼上各间房屋可以串通,大门开设在住宅正中,但力避正南。
清代民宅多在堂屋屏门之后架设楼梯。稍大型的民宅做成四合院,为回字形,即由“上下堂”两座房屋及左右廊房构成围合院落。下堂进深浅,明间为门屋,门屋中间须加设一座屏门,以防外人望穿院内。再大型的民宅为三间两进堂,为H形,即两座三合院相背而建,前后各有一个天井,两厅合一厅。最大型的为三间三进式,为日字形,由上、中、下三堂构成。有些多进多列的大型住宅在纵列之间,设有火巷,作为前后通道,兼有防火之效用。徽州民宅中仅有少量的大户或文化气息较浓的家庭,附建有花园,大部分人家是在天井院中精心策划布置奇石、珍木、引水入院,石缸养鱼、盆栽花卉。
徽州地区人多地少,民宅主体建筑一般为三开间两层楼,底层和楼层空间高度的变化,随时间推移,底层由小于楼层而渐高于楼层。天井院较为狭小,全部房间的采光皆靠天井的间接光线,房间光线阴暗。住宅下层堂屋不做装修,成为敞厅,与天井共同成为日常起居生活空间。大部分二层皆有出挑,屋檐出挑亦较长,有利于解决防雨问题。有的还在檐下设集水槽,通过水落管排水。
天井院及台阶皆用石铺装,并沿院周设一圈排水沟,屋面雨水集于天井,称为“四水归堂”。闭天井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其有机生长的活力比北京四合院还要旺盛。阎住宅四周以高大的封火墙和围墙包围,较为封闭。重点装饰集中在墙门及墙头上,墙门上方多贴垂花门式砖门罩。封火墙做成各式马头墙、弓形墙、云形墙等,高低纵横,起伏跌落,与屋顶形成黑、白、大、小、横、竖的对比,获得优美的旋律,成为塑造村落形象的重要手段。徽州民宅的木装修亦有丰富的变化,尤其是楼层栏杆、栏板及隔扇窗格,由简素的柳条式向各种繁杂的图案形式转化,锦文、棱花是常用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