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生态观不容忽视, 但以往多以两种极端的观点去对待: 一是全盘否定,从而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是封建迷信,应当全部取消,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才是唯一科学的。殊不知这种“科学”往往太理性、机械性,到头来反而不科学。二是对中国古代学术和习俗之类盲目崇拜,名之曰:“国粹”,其实是:排外、保守,从而停滞不前,愚昧蔼后。许多迷信糟柏也被认为是至宝。针对人与建筑生态环境,如何保持良性,如何达到可持续发展,首先需克服排除以上这两个极端,从而科学的对中国传统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认识,并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古代环境生态系统, 可以归纳出几个基本性质和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内向耗散自活系统,并依此而得到良性、可持续发展。内向耗散自活,既不求助于外界供给和排废的条件下自行良性周转。人的生活, 依靠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同时也有废弃物排出。这种取弃,以维持和发展。这种系统,靠的是内向的交往、调节,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一贯方式。
其次, 中国古代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人在国家、小至村落,都能建立内向耗散自活系统,可以自给自足,一个村庄形成一个小的内向系统,桃花源式的环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如此一直延续几百年不衰。
再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系统作业。中国古代的观念形态认为,人在自己养活自己。人吃粮食、蔬菜、鱼肉,最终成为粪便,回归到田地里,给庄家做肥料,然后新的稻谷、蔬菜又长出来了。竹园子黑养鸡, 一举两得,不但可以吃鸡和鸡蛋, 而且可以吃竹笋,又是环境绿化, 而鸡粪又肥了竹子。周而复始, 支撑着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关于水,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系统。古时候,人们的饮用水都来自直接的水源,如雨水、河水、井水。河水对于一水乡地区来说, 一个村庄多是上流饮水,中游洗食物,俨流洗非食物,最后洗污物。水是活的、流动的, 所以水乡人家认为“以水为浮”,脏的东西洗一下就干净。如果扩大的来说,一个村庄的河水,流过一段相当长的间,便净化了。"流水不腐”就是他们的观念,也是为客观事实所证明了的自然规律。
这个生态系统的深层性质可归纳为两点: 一是一个系统化了的不自觉的优化,则是系统在起作用, 二是上层文化对亭的制约作用,如礼仪系统、民俗文化系统等,形成一种道德规范,都可以看成是优化环境的“契约”。但这些都是不自觉地形成的,是一种深层的作用性。当然,这种观念往往需用某些宗教迷信的观念才起作用。例如:浪费粮食、污染河水等,都要遭雷打等等。从今天科学的观念来说,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不自觉的环境观制约,变成自觉地环境观,而今天的问题也正是对环境生态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