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观方面讲,园林之于亭,如天空之于月。天空无月,虽仍是天空,但却少了一份神韵:再美丽的月,若无浩瀚天空的映衬,也会失色许多。于是,园中不可无亭,亭外不可无景。从观景方面讲,亭是一处观景的场所,亦不可缺少。
园林中亭的意境先要考虑园林本身的意境,只有园林本身的意境到达一定境界,才能体现出一处好亭子的作用。何如一处低俗粗糙的景色配上一个精致的亭子或者一处曼妙的景色配上一个粗制滥造的亭子,不仅不会有相互帮衬的作用,反倒令人感觉大煞风景。于是,在进一步讨论园林中亭的意境之前, 先探讨下园林本身的意境美。
园林艺术是一个空间的艺术,但官与文学、绘画等平面艺术又有相通之处。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因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飞”,这一点正是园林艺术的精华。亭的意蕴首先体现在景物的布置上。园里的建筑、流水、草木、假山等须有自然之感,不可太过于矫揉造作。所以,作为园林的整体态段,设计者必须心中有大丘蟹,能有整体把握,才能设计出整体和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而需要有整体的构想,要的不仅仅是对宗物的认知, 还有对哲学思想的恰当把握。园林的设计, 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基调, 这就需要有中国占典哲学的审美观。比如中国儒家园林,不论从布局还是色调上,都渗透出浓厚的儒家思想。而道家的思想体现在园林中,则是一种平衡的追求。神,宗则使得园林更加具有哲思感。几种不同的哲学, 往往都会在园林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设计者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技巧, 还要有对哲学的自身理解。所以说,中国的园林是文人合一,艺匠结合的产物。通常,文人充当了园林的设计者,他们心里有了感触,通过整个园林来排解内心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处事人生观,而他们的想法,又与哲学紧紧相关联。
有了对整体的把握后,就是对园林中的因素一诸如植被、建筑、水的配置,只有和谐地搭配他们,才能渲染出一个有意境的景色。园林通过抽象大的景物来表现无限的风景,“ 一勺则江湖万千”, 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中国景观建筑主要分为楼、亭、塔、轩、坊等, 每种建筑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分别考虑。阁楼以高峻宏敞为气;亭、塔以灵动为魂;轩、坊以精巧为荣。几种建筑各有不用处,如轩、坊出于空间的开敞性,和自由性,比较适合用于景色的过渡。
与自然的山石不同,园林中的山石小仅妥表现自然山石的形与神意外,还充当了抒发情感的作用。如个园中有春、豆、秋、冬四石, 而扬州八怪中的郑搜则喜好乱石。这些都是通过山石特有的形象来抒发内心的情趣。同时,水也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以灵动柔媚常常使人陶醉。而水的运用也是有讲究的。水可布置溪涧长流,也可布置成水池鱼塘,这就要看园林的意蕴何在了。草木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园林的装饰,如水中可种荷莲、芦获,使景色更富有生气。
但景点的布置不仅要留有让人休想赏玩的地方,还要借助各种透视技巧使得各各景点相连通,使游人感觉到景色的层次收展。这就需要运用特殊的手法,如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借景。敞景适合比较宏大的最刑,使人看后豁然开朗;分景就是将园中之景分开,形成园中有园、最中有最之感;框景就是使空间景也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的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丽的主景;漏景则是边过使景物时隐时现,造成一种“犹抱琵琶半迦面”的朦胧感; 借景则是借园外之景衬托院内之景,使小的景成为大的景。
以上的只不过是园林设计中的景观,更为重要的是同林的意蕴。意蕴的表现手法很多,比如园中以菊兰喻有节气的君子,以挑花象征幸福好运,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等。同时,还可以借助四季时令不同的景色米形成不同的意境,如冬雪则可营造出“独的寒江雪”的孤寂,而清风松涛则可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意蕴。
同时,园林中的题字、匾额等也不能以仅仅是一般的景观来看待,它们大多包含有更深的意蕴, 是对景观的注解,也是园林设计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拙政园的“谁与同坐轩”,则包含了苏轼“谁与同坐?清风、明月、我”的意境。而“陶然亭”则化自白乐天的“ 更待菊花佳酿熟, 与君一醉一陶然”,这些都是古代文人对生活的向往, 表现在园林中的体现。
在园林中,亭子已经不仅仅是供人休恕的场所,而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 布置合理,则有画龙点睛之效,不得体则大煞风景,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间,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崖、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 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亭子依造型不同, 可建于不同的地方,而建在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意蕴。如《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在水之侧,翼然而飞, 显出它的灵动。而亭具有千万种不同的造型,更适合在园林中点缀景象。如在山顶,当有巍峨之感;在水涯,当有浑厚之感;在湖心,当有宁谧之感;在松荫、竹丛, 当有超脱之感; 在花间, 当有精巧之感。方其如此,才能与周遭景物搭配协调,不然则会显得不伦不类,异常突兀。
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的基本结构大都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是用来观景,将外界无限的景色吸收到亭子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来。苏轼有诗句曰:“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常倚曲栏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说的正是亭的观景的作用 。
在亭中观景,观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物,更有比眼前更大更广阔的哲学“ 景物”,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到:“仰观宇宙之大,俯祭品类之盛”,宗白华说, “仰视!”“俯察”是中国古代哲人、诗人观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那么, 在兰亭中观景已经不仅仅是观景, 更重要的是一种“格物致知”,对宇宙万物的探索。
当坐在亭中,看到亭外园内晚风吹动中松涛,可能会想到列子“冯虚御风”,进而想到庄子“鲲鹏一起九万里”, 同时慨叹一下自己受到的束缚;看到秋景萧瑟 ,可能会想到自己华发已生, 美人迟暮,进而想到屈原“报因无门“,同时抱怨一下自己的命途多坎。同时,亭的名字也能从侧面表现出亭主人的某些思想境界,比如佛教胜地峨眉山上清音阁前洗心亭,表达了一种洗去心中尘埃的超脱,就像慧能的那首揭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一个亭若叫做“知鱼”则可以看出, 主人想像庄子那样能超脱物外。而很多有名的亭子,也正是这样,如“放鹤亭”,则是纪念梅妻鹤子的林逋。名字在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对亭子的名字不能太过忽视。
这样,于一个雨天,坐在园中湖边的亭子中品茶听雨,这不仅仅是一幅观景的图画,同时这本身就课构成一幅画,正如卞之琳有首诗所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种意境,才是亭在园林想要表达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