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亭台楼阁”的成语,它指的是高大华丽的建筑群体,在古代多是帝王宦官乡绅居处,有楼,还是高楼,而且还有镂空的;有高台,还是多处,而且房屋建筑其上。到了现代,随着建筑形式的变迁,亭台楼阁多为景区观赏点。
一、台榭
台,《园冶》叙述是:“《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通俗地讲,台就是用土筑成坚固而高的方台,能保持自身的牢固和支持台上的负荷。在园林建筑中,或用石叠得很高而顶上是平的,或构木架上面铺平板而无屋的,或者楼阁前出一定的宽度且三面开敞的,都叫台。
榭,《园冶》中日:“《释名》云:榭者,籍也。籍景而成者,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榭是凭借的意思,就是凭借景境构筑的,或临水际,或隐花间,榭的形式根据景境的不同而随其所宜。《辞海》中对“榭”的解释是:“在台上盖的高屋,经传通作‘谢’。”“积土日台,无室日榭。”
水心榭在避暑山庄正宫区东侧,横跨于下湖和银湖之间,由五个单体建筑组成,有中心轴线。位于正中间的是一座平面呈矩形的重檐卷棚歇山顶亭式建筑,四面开敞;左右各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重檐四角攒尖顶亭式建筑,亦四面开敞;再左右各是一座牌坊。这组建筑之妙在于它集三种功能于一身:水心榭实际上是一个控制水位的水工构筑物——水闸,它能使上湖和银湖保持不同的水位,这是其功能之一;水心榭又是一座横跨在两湖之间的桥,人们可通过这组建筑穿行于湖间,这是其功能之二;还有就是中间的三座建筑是“隐闸成榭”的一组跨水亭榭,人们可以临榭小憩,饱览湖中景色,想知游鱼之乐,因而又具有“亭”之功能,这是其功能之三。远望水心榭,石梁横上,亭榭参差,后面又有高山相衬,层次分明,赏心悦目。其成功之原因在于布局位置得宜,分闸墩成八孔,闸扳隐于石梁内,从而又构成水平纵长的特殊形体,平卧水面,加以水映倒影,上下成双,正如乾隆诗句所描绘的:“一缕堤分内外湖,上头轩榭水中图。因心秋意萧而淡,人目烟光有若无。”
台的设置,单就其本身而言,既形不成空问,又不具像样的外形,所以从被看的角度来讲,其景观价值甚微。台的设置似乎主要还是为了取得良好的俯视效果。避暑山庄清舒山馆这组建筑之左有长廊,并有亭台一座,名日畅远台。登台一望,远山近水,畅远无穷,台下绿柳拂堤,红荷出水,乾隆帝题诗日:“崇台湖上俯澄清,畅远新标即景名。渊鉴当年招物表,静观万类人空明。”
二、楼阁
楼阁当然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山上帝阁是一个岛上的群体建筑,主体是上帝阁,其构景是仿江南的镇江金山寺而建。不同的是,镇江金山寺的主体是一座塔,塔的高度是金山的一半;山庄的金山是以阁代塔,并对阁与金山的比例关系做了大胆的夸张,一改镇江金山塔为山之半的高度比例,成为阁比山高(山高约9米,阁高约13米),但又不失协调。在湖畔码头群组建筑的宝垲、月牙廊、天宇咸畅、镜水云岑等的烘托下,上帝阁雄踞山顶,气势更为鲜明,登阁俯远,处处是景,王安石游镇江金山寺时那种“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的景境,在卜-帝阁亦能得到。
上帝阁高三重,是三重檐六角攒尖顶,阁四面通透,开有棱窗,每层檐下加6根擎檐柱,阁檐各悬康熙御笔匾一块,一层日“皇穹永佑”,二层日“元武威灵”,三层日“天高听卑”。当年阁内供奉有真武像和玉皇像。
文津阁是湖区的另一组建筑,系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所建,其建筑形式与楼基本相同,正面开门牖,其他三面为墙体。宗镜阁是山区珠源寺内的一座供佛之阁,其独特之处是全部用铜构件建成,因此又俗称“铜殿”。此外还有避暑山庄周围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大乘之阁、殊像寺宝相阁等,都是供佛之阁。
山庄内有绮望楼组建筑,楼上下各九楹,楼上有乾隆所题“绮望楼”匾额,并赋诗一首:“埤垸岑楼耸翠林,每因眺远一登临。万家烟火随民便,圣度原如天地心。”总体来看,楼与阁都是屋上建屋,但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说文》:“楼,重屋也。”《释名》日:“楼谓户牖之间,诸射孔楼楼然也。”阁的含义比较模糊,其原义按《说文》日:“阁,所以止扉者。”具体是何物,古代就众说纷纭,有日:“横者可以庋物亦日阁。”“汉时天禄、石渠阁皆所以阁书籍皆是也,故凡止而不行皆得谓之阁。”《淮南子·主术训》:“高台层榭,接屋连阁。”这里阁和楼就很难区别了。但从现存称为阁的古建筑来看,大多数都具有以下的两种功能之一:一是藏书,如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宁波的天一阁及山庄内的文津阁等;另一是供佛,如山庄内的宗镜阁、普宁寺的大乘之阁、殊像寺的宝相阁、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以及大同善化寺的普贤阁等。供佛的楼阁还有一共同之处,即不论阁是几层,其内部常为中空,所塑佛像则高达数层,穿过各层的空井而接近天花,利用人仰视而产生的莫测颠末的视觉心理效果,造成佛像巍峨而崇高的宗教艺术意境,形成了佛阁的特殊形制。
楼阁在文章诗句中常常联用,就因为两者都是屋上建屋,有时确实难以细分。但无论是楼还是阁,都在视野之内有景可观,“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木”(齐·谢眺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诗句)都是对楼阁远眺俯瞰“借景”的生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