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的发展历史悠久,形式多变兼具实用功能;同时亭子还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因此亭子被较多的应用在园林设计中,几乎可以说是“无园不亭”,陈植甚至在他的《陈植造园文集》中把“园林”称之为“园亭”。关于亭子的历史大多数出现在建筑史类、造园史类以及一些地方志中出现过,但是至今还没有系统的记载亭子发展历史的著作,并且由于中国古亭的构造特点,能长期保存下来的古亭实例较少,对古亭实物考察可实施性较弱,所以只能依靠现有的文献以及部分绘画、诗词对于中国亭的历史进行回顾。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亭,最早的亭可以追溯到商周苑囿中出现的供帝王驻足停歇的高台。这种可供帝王停步歇脚的高台就可以算上是亭的锥形了东汉时期的许慎所著《说文》释为:“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丁声。亭在汉代以前主要分为:城郭中的路亭,其中都包括街亭、市亭、都亭、旗亭等。设置于城内的亭叫“都亭”,设置于城门的亭叫“门亭”。它们都具有着一定标志性的作用。例如放置于交通干道上的亭主要包括驿亭、邮亭,兼有旅社和邮局的作用。
战国时,国家与国家之间互为敌人,那个时期在国家边境上设置亭,并置亭长。秦汉时在多村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ー乡。”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随着历史延续和社会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亭在功能上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亭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此时期逐步出现了供人游览观赏的亭。在北魏时期最早的史料资料《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载着有关华林园的内容。两篇古籍资料记录了在华林园景阳山上就造有“临润亭”。到了南朝时期园中造亭就显得比较普遍了。梁元帝的湘东苑中,建有“映月亭”“隐士亭”“临风亭”等。隋唐时期已经在园林中大量兴建亭子,此时园林中亭子的功能已经完全偏向于游憩娱乐了。亭也就慢慢成了园林里不可或缺的建筑物之一。隋朝《大业杂记》载:“隋炀帝广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为人工开凿的山水园林,在西苑中有三岛,并有“道遥亭”,其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
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数量已远超过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建筑。并且唐代的宫苑中亭子常常与池沼相结合应用并作为宫苑园林的主体景观。在唐代的官吏与大夫的住宅中也建亭颅多。例如,王维在辋川別业中所提到的“临湖亭”、李德裕的平泉别业中提到的“瀑泉亭”、“流杯亭”等等,都说明了在唐代亭已经几乎成为了园林景观中的主要的景观建筑,并且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目前还现
湖北黄梅破山唐代石构鲁班亭存的唐代亭有湖北黄梅破额山石构的鲁资料来源:《中国古亭》班亭。从唐代诗词中还可以发现有不同建筑造型与材料的记载。
到了宋代,亭子的建造就更加普遍了。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看出,宋徽宗曾利用景龙江水,并在平地上挖湖堆山,进行人工造园,其园中多置亭,并运用了“借景”、“对景”等设计手法,从而把亭与山池相结合。这时期建亭,已经不像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山水的形式,而是把人主观的意念和对美的认识及追宋画中可拆卸折叠的亭求一并纳入了建亭的构思之中。此时亭建资料来源:《中国古亭》筑的发展与其他中国传统建筑一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在宋诗词绘画中可得到佐证。
北宋时期,欧阳修在滁州为官时曾做有《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其中对于“醉翁亭”有这样的记载,“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另外在醉翁亭附近还有怡亭和古梅亭等。另外,《营造法式》一书中已经有了亭和榭的木作手法及其图样。宋元时期过后,亭建造的更加精细和考究了。在元代宫苑中亭常用十字脊为主要结构,以琉璃瓦为顶,看起来金碧辉煌。例如,现在可考证的在杭州西湖孤山北麓,为了纪念林和靖而建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园林已经走向了成熟,并迎来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亭作为小型的建筑小品在构造技术上也逐步走向成熟,在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此时期的亭的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尤其是亭的屋顶可谓是变化万千。即使是一样的平面形式,由于意匠和手法的不同,也可能体现出不一样的性格和风貌。明清时期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亭的建筑风格也各有不同,主要分为北方的浑厚、华丽的风格和南方秀丽、轻巧的风格。在现有的资料掌握中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在园林建筑类型中亭的数量最多,避暑山庄里就有亭50多座;颐和园里有40多座亭建筑。并且还出现了组合亭、半亭、双亭等造型不一样的亭建筑。例如,顾和园里的“五龙亭”就于嘉靖年建在北海太液池北岸的组合亭。“五龙亭”是由五座亭组成,位居中间的是“龙泽亭”,它是重檐三开间的亭,屋顶为圆顶攒尖。“五龙亭”造型显得颇为华丽,宛如游龙戏与水间。又例,承德避暑山庄是人工建造的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一个皇家园林,园中用亭无数。其中湖心区的“水心榭三亭”,貌似桥亭建造于水闸上。在峰峦叠嶂的山顶建有亭,起到了聚焦视线的作用。像南山积雪亭、北山双峰亭等等,都是在山顶建造的亭。这些亭完美的丰富了山岳的外形。至此,我国的造亭技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经过以上的归纳论述,从功能上看兼具实用和休憩两种功能的亭子出现在距现在1500年前。从隋朝“道遥亭”的出现代表着亭的游憩功能的确立之后,经过不同历史时期园林发展,中国亭子也逐渐发展到现代。由于在具备一定的理论指导后,现在亭子有着丰富造型,人们在营造亭时,对建亭的位置和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并注意亭与其它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在风景和园林中注重亭意境的营造,己成为追求目标。人们想要运用各种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情感能融汇在客观造亭、造景之中。因此,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方面都已达到了相对纯熟、完善的境地,至此中国传统亭发展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