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要求亭子“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亭子作为人在山水自然之间停驻、歇息的场所,也为人在景点找到了可供心灵停留的地方。因此,亭中有点景人物是直接体现了亭子为人提供停留场所的作用。
人们渴慕山林,希望能在山水之间游目骋怀,而对山水的赏析则达成了人们的这个愿望,使得身陷世事、不得亲临的人们能够用心自由的自然气象,从而获得犹如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这些亭子里的点景人物多数是寥寥几笔的轮廓,形象不详,只是代表人的一个符号,但是在山景中,这个符号却是审美主体身处自然山水的替代品或者说是化身。审美主体想象着自己就在亭子里,凭亭远望,观山水自然,感万千气象,一切亭中人会有的审美体验,这种感同身受的审美活动就是由亭子里的点景人物来引发的。亭中人引导着审美主体去揣摩和感受存在于画面中的人的感受,从而实现了心灵却游于山林的目的,而对于亭中人的审美感受的感悟也是对于景点整体意境感悟的重要部分。
坐在亭中观赏美景的雅士,看到山之高耸、水之湍急,听到瀑布、溪水的潺潺声,亭中人闲适的斜坐亭中,而正在观画的“我”,心灵亦是闲适而放松。而对于亭中人审美感受的想象也构成了景外人对于景整体意境体会的部分甚至全部。因此,亭中人对于境外的审美主体在画面意境的体会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