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中的亭子,可供游客赏景和休息。园林景观中亭子的营造和布置,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来分析。文化内涵有拟人化色彩、自然功用和营造诗情画意三种。同时,不同种类的园林风格表现出不同审美情趣的亭子。亭子的营造,不仅要有优美的外观、丰富的类型,也要考虑色彩、材料与环境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将亭子文化艺术和功能形式有机结合。
1 亭子不同的文化内涵
1.1 拟人化色彩。
在传统的古典式园林景观内,亭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亭子具有独特的精神与文化。我国北宋诗人苏舜钦为自己花园中的亭子取名“沧浪亭”,“沧浪”取自《孟子》,代表着诗人高洁的情操。沧浪亭仅仅是一座方形单檐山顶亭,朴实简单的造型,若是俗人则只是将其看做一个亭。古代圣贤以其独特的手法和眼光,借用拟人化手法为亭子取名,并撰联,虽然只是一处简单的景物,却因为命名有了特征和个性,独具风姿。“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使得沧浪亭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格调展现在世人面前。
1.2 自然功用。
亭子是园林景观中的主要载体,亭子最初的意义就是自然功用,即休息和赏景之地。在园林景观内,亭子是游人休息和远眺赏景的最佳场所,既能布置在山巅、桥头,还能布置在水中、路旁。亭子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路亭、廊亭、水亭、桥亭、半山亭、山顶亭。依据园林景观需求,造型也多种多样,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屋顶还有重檐和单檐多种形式。在一些园林景观中,还有售卖亭、摄影亭和售票亭。
1.3 营造诗情画意。
古典园林景观内的亭子,文化内涵是趋向于诗情画意的。为了营造不同的感受,设计师们将亭子安放在出乎人们意料的地方。比如林木深处、曲径尽头、山巅陡石处,这种造园手法令人感觉游园似观画。历代文人墨客在游山玩水时,略有感慨,便为亭子题诗、取名和作画。例如,北京陶然亭,源于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滁州的醉翁亭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闻名于世;济南的历下亭,以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而颇受名士赞美。后来,名亭、名诗、名书法称为“三绝”。亭子的美感除了亭子造型,就是亭子的文化内涵,如亭子对联和亭子命名。
2 亭子不同的营造法则
不同的园林景观风格,使得亭子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亭子可因色调、位置、造型表现出不同种的风格, 并显示出不同类的审美情趣。
2.1 亭子的规划。
若要展现出亭子的独特风格,就要全盘考虑园林设计总体规划。亭子不仅要有自然功用,而且要与其他建筑保持着景观联系,以园林景物总体构图,确定亭子体量、造型与具体位置。选择的位置,要考虑周边的地势地形,并做好亭子和周边环境的“借景” 和“对景”,让亭子发挥出“成景”和“观景”的作用。亭子布置要因地制宜,材料使用和造型要和周边环境格调统一,亭子要体现出园林风格,满足游人审美的追求。
2.2 了解自然地貌和地域差异。
北方地势辽阔平坦。因此,北方园林的亭子体量较大,也体现出北方地貌端庄、辽阔和雍容。相比较而言,南方地貌山水较多,亭子俊秀小巧,体现出柔美的一面。根据造型分析,北方亭子体量较大,屋顶坡度和屋脊曲线较缓;而南方亭子历经雨季长,屋脊曲线弯曲、坡度较大,南方亭子的角时常翘起,没有北方亭柱那么大,较为细巧。北方亭子装饰更为浓艳、华丽,色彩视觉感强烈,亭子的顶部常选择琉璃瓦,以装饰彩更显得富丽堂皇;而南方亭子就比较素雅,装饰精巧、古朴,屋面上配设青瓦和彩画。现代园林景观中的亭子,有着很大的风格变化,造型结构流畅,色彩明快。不同风格的亭子,其审美价值也不相同。
2.3 合理布置亭子的位置。
亭子属于园林景观点睛之处,要充分考虑亭子在园林中的交接点。比如,苏州的拙政园,四周水体环绕中,曲桥连接处布置一座荷风四面亭,贴近自然。杭州湖心亭,湖岸北边有孤山,亭子花草相映,四面临水,亭子的造型金碧琉璃,飞檐翘角,湖心亭的位置是绝佳选址。而历代文人墨客的楹联佳作,又增加了湖心亭的文化内涵。以湖心亭为例,证明亭子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才能体现出园林空间最佳的艺术效果。
亭子是园林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园林其他要素构成了园林的整体形象。亭子需要优美的外观和丰富的类型,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的构成要素,能与周边景观、色彩、材料协调一致,将文化品位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